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坚持稳中求进,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2016年达到400亿元,是2011年的1.5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4%,2016年达到29.9亿元,是2011年的1.9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2016年达到380亿元,是2011年的2倍。连续6年获评“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市”,且位次逐年提升。入选“中国中小城市创新创业百强县市”,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市”“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市”“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市”等称号。

  (二)促进转型升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三次产业比例预计由2011年的11.1:60.1:28.8调整为9.5:50.5:40。新型工业质效齐升。累计完成工业投入830.6亿元,实施投资过亿元项目438个,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年均分别增长10.4%、12.8%、12.4%。强化创新驱动,新增国家备案高新技术企业5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五年提高6.6个百分点。品牌建设实现突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山东省著名商标8件、山东名牌产品6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总数均居潍坊市前列。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9亿元,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24家,农产品品牌126个,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全国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县。苗木种植面积达到11.2万亩,绿博会影响力和带动力持续增强,被评为全国林业信息化示范市、中国北方林木养生名城。现代服务业迅速壮大。201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亿元,年均增长13.5%;服务业增加值160亿元,年均增长9.6%。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建成运营全球贸易通、石化电商平台等电商产业园和电商平台,中国棉纺城电商平台列入省“两化”深度融合重点项目,2016年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47亿元。城乡环卫一体化“昌邑模式”在全国推广,入选全国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康洁环卫集团保洁业务拓展到国内18个省份,承接巴基斯坦卡拉奇市保洁业务,并与卡塔尔等6个国家达成合作意向,成为首家走出国门的保洁公司,荣获第六届省长质量奖提名奖。建成青山秀水旅游度假区、博陆山风景区、“龙乡水韵·千年古村”文化旅游区等项目,被评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

  (三)强化滨海开发,发展后劲更加充足。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7亿元,配套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基本实现全要素保障;总投资46.6亿元的“一港、一坝、一闸”重大基础设施实现新突破,蒲东沿海防潮堤成功合龙,拓展发展空间3万亩;下营滨海新城完成投资15亿元,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累计落户项目160个、总投资581.2亿元,石油天然气低碳等“园中园”及昌邑市潍坊滨海产业园初具规模,海天生物、成泰化工等111个项目建成投产。昌邑海洋精细化工产业园列入全省首批“蓝黄”两区特色产业园,下营工业园列入全省首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特色产业园,龙池工业园被评为潍坊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柳疃工业园被评为潍坊市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下营工业园、龙池工业园获批潍坊市化工园区。

  (四)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中心城区聚集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完成道路、绿化、雨污分流等市政基础设施投资19.5亿元,城市基础设施惠及面积达60平方公里。投资58.9亿元实施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惠及群众1.3万多户。在全省率先启动智慧城市建设,20个服务平台及应用系统建成使用。在潍坊率先建成光网城市。市民“一卡通”和公共自行车系统正式运行。完成小城镇建设投资145.3亿元,柳疃镇、饮马镇入选全国重点镇、综合实力千强镇,围子街道、柳疃镇、下营镇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产业镇,饮马镇山阳村获评全国宜居村庄示范村,龙池镇齐西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大力实施潍河开发,22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其中堤顶路工程总投资3.1亿元,已建成40公里。深化美丽乡村建设, 行政村通油路率、集中供水率均达100%,清理“三大堆”40多万个。投资12.6亿元改造电力设施,供电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推动社区实体化运行,建成城市社区服务中心13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82个。济青高铁、潍莱高铁、济青高速、宝通街东延昌邑段顺利推进,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513公里,路网体系更加健全。

  (五)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在全省率先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扎实推进登记注册便利化改革,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9万户。89家企业完成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加快金融改革创新,同大股份成功上市,4家企业在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新引进商业银行3家,市财政出资3亿元成立北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开放发展开创新局面,完成进出口240.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累计完成招商引资427.7亿元,引进科研院所16处,引进培养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国家级高端人才41人。成立潍坊首家外经贸工会联合会。新设境外企业11家,200余家企业办理进出口权,棉纺城保税仓库建成运营,被评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六)加强生态建设,环境质量不断向好。深化“三八六”环保行动、扎实推进“十大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6.6亿元,实施环保项目556个,关停环保不达标企业和生产线43个(条);完成丰产河、堤河等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建成城北、城西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525.5万亩,空气质量、总量减排和“三八六”环保行动综合考核均居潍坊市前列。2016年,万元GDP能耗比2011年下降25.8%,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13.4%、18.8%、23.8%、21.8%,圆满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扎实开展水资源管理保护行动,节水城市等23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严守耕地红线,强化盘活挖潜,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被评为山东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新增成片造林13.2万亩,林木覆盖率26.8%,圆满完成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任务。

  (七)注重民生保障,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投入持续加大,累计完成民生支出128亿元。潍水学校、育秀学校、实验中学、技师学院等建成投用,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校舍标准化完成率均为100%,县管校聘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在潍坊市率先实现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即时结报。人民医院门诊病房楼和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基本建成,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稳妥有序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是潍坊市唯一连续27年荣获人口目标达标一等奖县市。成立市演艺中心,承办“十艺节”部分展演节目,图书馆、文化馆通过国家一级馆验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承办全国中学生排球联赛等重要赛事11项,被评为全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城镇新增就业4.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9万人。实施精准扶贫,完成脱贫8687户、16475人。发放社会保险待遇61.6亿元、救助金1.6亿元。农村低保提高到每人每年3800元,城市低保提高到每人每月500元,分别是2011年的2.1倍、1.5倍。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床位数达到3700余张。群众生活更加富足,城镇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万元、1.6万元,年均增长8.1%和8.8%。成立民生热线服务中心,整合公共服务热线68条,构建“八位一体”受理方式,群众反映事项办结率100%、满意率98%以上。深入推进“平安昌邑”建设,“天网工程”基本覆盖,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连续多年居全省前列。建立市镇村三级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体系,争创“食安山东”品牌46个。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安全生产形势整体平稳。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统计、审计、物价、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台湾事务、人防、妇女儿童、老龄、慈善、残疾人、档案、史志、气象、防震减灾等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

  (八)持续改进作风,行政效能显著增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开展“一对一、面对面、摸实情、解难题”企业走访调研和连心大走访等活动,持之以恒转作风、提效能、促发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编制完成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行政权力清单、政府责任清单以及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项目清单,并严格落实。447项审批服务事项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993件。圆满完成“六五”普法规划,法治政府进程加快。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树立政府系统廉洁、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