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查查 » 古汉语字典“裨”文言文意思“裨”在古汉语中的解释繁体:裨(简繁同形)
拼音:bì/pí
“裨”字的古汉语解释 pí1.名词 古代祭祀时穿的一种次等礼服。《荀子·富国》:“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
2.形容词 副的;辅佐的。《失街亭》:“前锋破敌,乃偏裨之事耳。”
3.形容词 通“稗”,细小。
bì1.动词 弥补;补救;补助。《出师表》:“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2.名词 益处;好处。《进学解》:“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裨”国语辞典解释 bì动词 1.增加、幫助。例: 「裨益」 、「無裨於事」 。《國語.晉語八》:「子若能以忠信贊君,而裨諸侯之闕。」 2.修補。南朝梁.王琰《冥祥記.趙泰》:「乃遣泰為水官監作吏,將二千餘人,運沙裨岸。」 pí形容词 1.小的。《文選.張衡.西京賦》:「爾乃商賈百族,裨販夫婦。」 2.副的、偏的。《三國志.卷五六.吳書.呂範傳》:「曹公至赤壁,(呂範)與周瑜等俱拒破之,拜裨將軍,領彭澤太守。」 《晉書.卷五九.東海王越傳》:「自頃胡寇內逼,偏裨失利。」 名词姓。如春秋時鄭國有裨諶。“裨”康熙字典解释唐韻府移切集韻韻會賔彌切,𠀤音𤰞。說文接益也。徐曰若衣之接益也。 又韻會與也,附也。 又廣韻補也。晉語所以紀綱齊國,裨輔先君而成霸者也。 又廣韻符支切集韻頻彌切,𠀤音𦜉。正韻裨冕。禮·玉藻諸侯𤣥端以祭,裨冕以朝。荀子·富國篇大夫裨冕。楊倞註天子六服,大裘爲上,其餘爲裨。裨之爲言𤰞也。 又裨襦。博雅作襦,謂之裨襦。 又輔也。前漢·項籍傳梁爲會稽將,籍爲裨將。註裨,相輔助也。 又小也。史記·衞靑傳得右賢裨王十餘人。註裨王,小王也。 又孟子·荀卿列傳於是有裨海環之。註裨海,小海也。 又邑名。左傳·文十六年裨鯈魚人實逐之。註裨,庸邑。 又姓。通志·氏族略鄭大夫裨諶、裨竈。 又姓苑今宣州有裨氏。“裨”形意通解金文從「衣」,「卑」聲,表示甲衣。[冬戈]簋:「裨冑」,「裨冑」當指護身之甲。《說文》:「萆,雨衣,一曰衰衣。」古代的甲,是用皮革制成鱗甲形的小片連綴起來的,與蓑衣之形相近,所以可以稱裨(參唐蘭)。 《說文》:「裨,接益也。从衣卑聲。」段玉裁改為「裨,接也,益也。」注云:「按本謂衣也。引伸爲凡埤益之偁。」相关查询袴髟窆湢愊躄閟腷罼褶裼襦襁袂裾襟裕褐衽衿袒衲袖褚褫裎秉禀炳冰+古汉语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