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在生育与否之间的抉择,背后深受身处时代的社会文化思潮、个人经济条件、大环境政治动荡等复杂背景影响。 图/美联社
文/成令方(高雄医学大学性别研究所退休教授)
“为什么不生小孩?”这是个在当代很常见的问题。逢年过节、亲友团聚,“要不要生”的问题除了引发空气一阵尴尬,也可能让被问者陷入自我怀疑的回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也对这些对话感到熟悉:
“我很想要自己的孩子,看到别人的孩子,我都在流口水。”“女人若没有成为母亲,人生一定有很大的缺憾。”“一个家没有孩子,哪像个家?”“三十出头女人拉警报,要是不把握时间找对象,年纪大就不能生了。”“结婚这么多年,怎么一直生不出来?”“我一直没遇到好的对象,正在考虑要不要去冻卵,以防年纪大了想生又生不出来。”“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应该就是要传承生命吧!”“我一点都不想结婚生子,我是不是不太正常?”有前述疑惑浮现心头的读者,我相信这本书能帮助你平抚内心的焦虑与困惑。
《不生小孩的她们》的作者佩吉.海芬顿是一名历史学家。她因为没有生孩子,在社交场合上常感到非常格格不入。与她同龄的女性朋友经常把孩子当成聊天主题,让她觉得自己像是外星人一样无法融入。这时人们话题一转,往往会问她有没有小孩?为什么不生小孩?长年累积的经验让她相当困惑,于是开始以“为什么美国女人不生孩子?”作为研究的起点,写下这本精彩的书。
▌本文为《没有小孩的她们:一段女性抉择生与不生的历史》(卫城,2023)书摘
图/美联社
作为一名很会说故事的历史学家,佩吉.海芬顿经过多方搜集爬梳资料后,将这本书分成六大章,试图回答造成我们/她们不会、不能、不要、不敢生孩子的各种因素,但其中有一些女性虽然没有生育过,却也有照顾孩子的经验(毛小孩不算,嘻!)透过书写这些“女性不生育”的理由,海芬顿对大众普遍抱持“不生孩子都是女人自己的决定!”的想法提出反驳。这种说法似乎把生育的重担放在女人个体身上,并认为生育只是个人自由的选择。
然而,女人会做出如此决定,背后其实还深受她们身处时代的社会文化思潮、个人经济条件、大环境政治动荡等复杂背景影响。海芬顿举出在历史与现世的案例,试图说服读者理解她们不会、不能、不要、不敢生孩子的处境。
在现代的避孕药发明前,女人一辈子生十多个孩子是常见的。被称为“避孕之母”,也是美国第一所节育诊所的创始人玛格丽特・桑格(Margaret
Higgins
Sanger,一八七九年⏤一九六六年),就曾亲眼目睹自己的母亲历经十八次怀孕后死亡。许多女性由于同时得生养小孩与辛苦劳动,造成健康受损,为了避免一再生育,有些人四处寻找流产草药,或请秘密诊所帮忙执行流产手术。
从十九世纪开始,美国国会通过的《康斯托克法》严格禁止与惩罚女人节育,直到一九七三年的〈罗伊诉韦德案〉(Roe v.
Wade)才判定人工流产合法化(可惜到了二〇二二年,该项判决被推翻)。然而,从女性长久避免/拒绝生育的历史发展来看,早在人们发明现代避孕方法以及避孕合法化前,女性就已发展出“拒绝生育”的行动,其中原因从支撑家计、度过经济大萧条时期,到寻求阶级流动不等。如此可见避孕的合法化与否,始终不是影响女性生不生的关键。
今日在谈论育儿教养时,我们对照护者的想像,多半停留在母亲(最多包含父亲),可是十七、十八世纪的美国人并不这么想。当时,前往美国开垦的移民社群以及被奴役的黑人,由于各自面对具有挑战性的生存处境,而会以群体方式思考养育后代的问题。在十九世纪,很多家庭都会抚养过世或贫穷亲戚的孩子,也会邀请邻居加入养育行列,因此即便很多女人没有生育经验,却有照顾小孩的丰富经验。
1973年1月22日罗诉韦德案判决出炉,约5千人聚集于明尼苏达州国会大厦外举行游行。 图/美联社
在美国人工生育疗程所费不赀,从女性冻卵、保存卵子,到将卵子提取出来受精着床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高昂经费。 图/美联社
但是随着工业社会发展,核心家庭逐渐成为社会上家庭结构的主流,许多男性以拥有一名在家照顾小孩的妻子,作为跻身中产阶级的标志。母亲因此得单独肩负养育孩子的责任,过着孤立的生活。不过,有一些黑人社群依然保持集体养育的习惯,在面对严峻的现实挑战时,只将养育责任丢给个别母亲是行不通的。孤立无援的处境只会更加减低人们生育的意愿。
一九六〇年代,随着第二波妇女运动蔓延,划分女性与母性成为公开论辩的议题。法国知名的女性主义哲学家西蒙・波娃在她的经典著作《第二性》(Le
Deuxieme
Sexe)中,写下被世人传颂的名句:“女人不是生而为女人,而是成为女人。”波娃主张女性应该与生孩子脱钩,不再将母职视为自身的天命。一整个世代受到这一波革新浪潮启发的女性,因而开始走出家门。
一九七〇年代大量进入职场的中产阶级女性,可以说是六〇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的小小成果。然而,现实的职场世界,仍然存在挥之不去的性别歧视。无论是针对怀孕女性或母亲的惩罚条款,或对单身职业妇女的讪笑偏见,女性打从起跑点开始就面对不平等的待遇,距离新闻媒体和影视文化中传唱女人能“拥有一切”(Having
it all)的神话,总是存在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除了女性要兼顾职业发展与母职的不易,六〇年代自然环境出现的警讯以及人口的爆炸性成长,让许多人开始忧虑地球不再适宜人居。环保运动人士提出限制人口增长的主张、大众对下一代孩子会生长在什么环境的思索,汇流成对全体人类“少生一点”的诉求(尽管这种诉求也隐含种族、经济地位、文化地位的不平等)。今日,当我们身处在一个气候变迁已经不证自明的年代,眼看全球暖化、森林大火、极端气候、传染病肆虐等现象,交织成我们生存的现实,女性会对生育下一代感到迟疑就不那么令人感到意外。
过去许多美国家庭会抚养过世或贫穷亲戚的孩子,也会邀请邻居加入养育行列,许多女性即便自己没有孩子,也有照顾小孩的丰富经验。 图/美联社
现今有一群女性因不孕而饱受痛苦,图中夫妻廷科帕(Jessica Tincopa)与特兰(Rob Tran)经历六次流产后耗费大量积蓄进行人工受孕。 图/美联社
不生小孩的女性常会被想像成一群只想过无忧无虑人生的自私女人,但有一群女性其实是想生的,但她们无法生,因为不孕而饱受痛苦。可能有人会说,当今非常夯且高度商业化的生殖科技,让很多女性能透过冻卵和采用试管婴儿技术,完满生育的欲望。
但别忘了在美国人工生育疗程所费不赀,从女性冻卵、保存卵子,到将卵子提取出来受精着床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高昂经费,并承受着最终依然受孕失败的风险。无怪乎有人会说生殖科技是专属于有钱人的服务,没有足够经费接受生育疗程,或存够经费投入疗程、最终却宣告失败的女性,她们也是没有小孩的她们,她们是自私的吗?
换一个角度想,选择不生小孩的女性,又是自私的吗?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女人下定决心不生。在古代欧洲,有的女人投入教会,成为知名宗教领袖、写下对宗教有很大贡献的著作。现代的女性有一些选择与女伴共度人生,单身者因事业、想过独立自主的生活而不婚、有人离婚后或成为寡妇不再结婚。
她们不认为一定要自己生,但愿意协助兄弟姐妹或亲戚朋友照顾她们的小孩,并以非传统、非主流的形式,体现家庭、亲人、母职的多元性,如同书中提及“制造亲属,不制造宝宝”(Make
Kin Not Babies),这些生命经历迥然不同的女性,共同写出的是一段百花盛开、复杂而多义的女性不生育历史。
在读这本书时,你可能发现自己与书中的人物有很多共同经验。读到全书最末,也可能接受这辈子如果没有小孩,那是可以完全释怀的。如果你是已经有小孩的读者,这本书也可以让你(们)更加理解身边姐妹、亲人、好友,或者其他不曾认识人们的心境与处境,也会发觉辛苦养育孩子的你,其实与她们的差异没有想像中遥远。
这是一本从社会上没有孩子的女人视角读历史与观察现世的书,它为不会、不能、不要、不敢生小孩的读者带来“被理解”的温暖与希望,也让有小孩的读者带来“理解”不会、不能、不要、不敢生小孩的女人。如此一来,有孩子和没孩子的女人就能连结起来,彼此互相帮助,互相在育儿方面扶持,并进一步成为彼此的“后天亲属”,一起陪伴来到这世界上的小孩成长,让这社会更加美好。
图/美联社